查看原文
其他

分享 | 基层公益人:公益机构不如从制度建设上考量如何贯彻不作恶伦理?

覃研 爱德传一基金 2020-08-25



导 读:

本文是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秘书长覃研对“小家大国——新中国70年,70个小公益人眼中的公益中国”访谈项目的总结。在总结中,覃研回顾了访谈项目的初衷、价值理念,并从访谈中提炼出了基层公益人普遍提及的“最令人痛恨的公益机构行为”“最值得反思的公益问题”和“关于改善中国公益现状的观点”。


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公益慈善访谈目光向上,主要以专家学者或公益机构与公益项目的负责人,即所谓的“重要人物”“行业大咖”等作为访谈对象,基层公益人是被忽略的。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与融爱传媒共同策划的这一系列访谈却眼光向下,聚焦默默无闻的基层公益人,尝试把他们从沉默中解放出来。这体现了对普通公益人作为个体与作为群体的价值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在管理者、专家学者之外,提供了洞察、理解和反思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材料、新视角。


特转载之,供公益慈善管理者、研究者参考与理性讨论;也期待有更多人关注基层公益人的声音,并从中提炼出更多有助于促进中国公益慈善反思与改革的要点和思路。




原载 | 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

撰文 | 覃研

图片 | PIXABAY

编辑 | 坛子

排版 | 坛子



01访谈初衷


2018年12月,我与融爱传媒共同策划了“小家大国——新中国70年,70个小公益人眼中的公益中国”访谈项目。希望将这份特殊的礼物送给曾经或者正在与公益发生紧密联系的“无名之辈”,也献给我们真诚热爱的祖国。


在我访谈的基层公益人中,有来自于基金会、协会、社工机构的基层工作者,也有来自于体制内单位的社会工作人员、关注公益研究的学者,还有从事公益文化服务的企业员工、热心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等等。


访谈中,我只是故事的倾听者和记录者,并以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为“无名之辈”提供一个平台。


有被访谈的基层公益人问我:“我们只愿意说真话,但是真话不好听,你敢发吗?你能发吗?”对于这样的询问,我一贯会肯定地答复:


“社会公众要听真实的声音,中国公益圈也需要面对真实存在的问题。自欺欺人、讳疾忌医、掩耳盗铃、粉饰太平并不是我参与这个访谈项目的初衷。我们要做的是把你们眼中真实的公益中国呈现出来。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视角和侧面,但我相信它的展现,将促成社会公众对公益的关注,促进一个行业的自省与进步。所以,你敢说,我就敢发。”


2019年,春暖花开的季节,70位基层公益人的访谈实录陆续推出了。其中,有33篇故事在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其他的则通过融爱传媒的“益态氮”微信公众号发布。


不对其中的观点做价值判断、对访谈内容不取舍、只做客观呈现,是我们秉承的原则。


2020年开年,我对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33篇基层公益人访谈,做了小小的总结,与各位分享。



02 阅读量TOP10访谈


  1. 志愿者:我们不是公益机构赚钱的工具,是无名英雄


  2. 志愿者:“专家”请靠谱,公益不需要投机分子


  3. 基层社工:老大!你不能和我们谈公益,自己其实在赚钱


  4. 志愿者:请停止道德绑架,我有选择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的自由


  5. 民间公益学者:公益不是献爱心,是社会教育和社会进步的事业


  6. 社会企业离职员工:公益,有时候像表演作秀、完成任务


  7. 体制内公益人:有一种“黑洞”不在于宇宙,而在公益圈


  8. 公益媒体人:我们不是慈善机构,请理解我们的“厚此薄彼”


  9. 基金会离职员工:有些公益大佬比商人更爱钱,更有套路


  10. 义工联工作人员:我是“穷”公益人,但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


03 可能错过但值得一读的5篇访谈


  1. 民间公益人:一封万言书,拒绝谈论人品和私德的公益都是“伪公益”


  2. 基金会工作人员:青年公共精神的培育决定未来公益中国的底色


  3. 公益协会工作人员:公益行政化、形式化,我们离“自觉的公民公益人”有多远?


  4. 基金会离职人员:公益机构要有独立性,“人人公益”改变中国


  5. 基层社工:社工界大咖都说话了,我们还装糊涂吗?



04 最令人痛恨的公益机构行为


  1. 公益机构或社会企业以公益为名,从事敛财活动,消费社会公众爱心、谋私利;


  2. 志愿者的善良被利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的补贴被机构侵占、权益受损;


  3. 公益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资金使用违规操作,不正当盈利;


  4. 公益机构创始人“三观”不正,过度剥削基层员工剩余价值;


  5. 公益人之间勾心斗角,缺乏真诚合作。


05 最值得反思的公益问题


  1. 公益机构管理与项目执行缺乏专业性,职业化道路艰难;


  2. 公民公共精神缺失,“人人公益”时代尚未到来;


  3. 社工群体受生存困境与专业化困境的困扰,助人者难以自助;


  4. 公益与商业之间的边界难以界定,稍有不慎便引发诚信危机;


  5. 相当一部分公益专家纸上谈兵,公益倡导脱离实践。


06 关于改善中国公益现状的观点


  1. 培育自觉公民公益人,公益不只是捐款捐物、执行项目,更是社会教育和社会进步的事业;


  2. 公益事业涉及的财务问题,需要公开、透明,赢得社会信任;


  3. 公益机构除了道德自律 ,更关键的是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需要放宽参与竞争的门槛,允许充分竞争,倒逼公益机构走专业化道路;


  5. 公益项目与社会服务项目执行需要精细化,作秀、偷工减料的时代需要终结。



07 值得记忆与关注的33句话


  1. 严昌筠(兼职公益人):“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 我们期望拥有无尽的爱和被爱的力量,让每一个活着的人活得有尊严,即使濒死的人也要让他走得安详。 


  2. 沙鸥(民间公益学者):知行合一,允公允能。公益是要实践的,空说无用,实践也才能出真知。同时,只实践不学习、不创新也不行。公益不是个别人做的,是全民一起做的,目的是全民的共同提升,实践需要社会大协作。


  3. 李秀萍(民间公益人):在一个各行各业普遍缺乏严格职业伦理和有效行业监管的宏观社会背景下,职业化并非解决公益圈问题的“万金油”。与其侈谈空洞的职业化,不如从制度建设上考量如何贯彻不作恶伦理,不如从一点一滴的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出发,做实做细可操作、可执行、可考核、可检验、可公开的具体日常管理问题。 


  4. 基层社工:行业需要正气,如果灰色的事情太多,就会影响我们的信心。本来善良的人,也可能变得世俗,以后一旦不在基层了,也会效仿一些不好的做法。公益机构转型要从意识上、从工作方式上转型,做一个生意人也可以有爱心,有情怀,对员工好;相反,做公益,特别装的那种人,还不如生意人。 


  5. 基层社工:社工机构老大要有学习的心态,不是自己看书听课,是能和优秀的同行去合作、分享利益、共同进步。 


  6. 基层社工:希望公益机构负责人能够提升专业管理能力,能够不忘初心地做项目;希望机构有培养专业人才,留住专业人才的能力,留住人才除了薪资,还要靠机构制定的绩效激励政策;政策一定要公平公正,要名副其实。 


  7. 基层社工:我们的工作就是报项目、写方案、做活动、写总结、贴发票、应付检查……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感觉离社工专业性越来越远,工作性价比也很低,这种劳动其实离公益也很远。


  8. 基层社工:不要在公益圈寻找净土,因为它并不存在。真正的净土是在我们心里,在于我们自己做出的事情和走过的路。作为社工机构的老大,我希望你们有勇气、有胸怀来听听基层社工的心声,不要去回避自己的问题,不要总是给自己违背《社工守则》找各种理由。 


  9. 社工机构实习生:社工的价值应该是努力让服务对象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同时影响更多的人参加到公益之中。


  10. 志愿者:公益不是只喊口号,只讲故事,只有心灵鸡汤,做公益需要有更多的真诚,需要更多肯在基层吃苦的人来把事情落地。公益是一个专业的事情,它不需要好高骛远的专家和投机分子,希望谈公益的专家都靠谱。


  11. 志愿者:公益机构需要真诚,尊重志愿者,你们那些高高在上的机构领导要知道,你们的荣誉都是很多基层志愿者默默付出成就的。但是这些无名英雄们的付出,往往被视为理所应当。我们是志愿者,不计较名利,但是请给我们最基本的尊重,如果这个项目是政府给钱的,有给志愿者的补贴,请你们能够按照标准要求支付给我们这些为公益付出的人。


  12. 志愿者:众人拾柴火焰高,公益事业还需要公众的人人参与。目前公益行业内的机构组织,鱼龙混杂。要做公益,就一定要追求纯粹,坚持本心初心,做真正的公益而不是其他别的。当然,如果公益能够带来效益,也不必回避和纠结,以效益继续滚动做公益,进入良性循环,亦是善举!


  13. 志愿者:公益机构要发展关键在于专业的管理、严格的管理,人财物方面都要专业严格起来。还有一定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公益本身就是无私的,如果我们为了做公益,在资源、名利方面表现的特别自私就不好了。


  14. 志愿者:人是一切战争的关键,在公益组织更是如此,人格很重要。


  15. 张善风(志愿者):为了自己而做公益的人会越做越快乐,为别人而做公益的人反而会越做越纠结。


  16. 志愿者:希望机构负责人和志愿者的素质都能够提高,希望这个圈子里的人能更团结,不要为了名利争斗,大家都是做着高尚的事业,首先要做高尚的人。


  17. 李润梅(志愿者):我们总希望人人奉献爱心,倡导大家遵守社会公德,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公益倡导就是倡导者的以身作则,你努力做一个好人,就会影响更多人和你成为一样的好人! 


  18. 志愿者:别把公益做成功利,别让功利寒了公益人的心。 


  19. 体制内公益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对公益项目监管严格。要清楚钱到底花到哪里,给谁花了。企业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捐的钱和物到底给没给到受益人,给了多少,有没有作假虚报。政府也要找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审核出那些造假的问题。 


  20. 基金会员工:现实中的公益是满地虚伪,一些人将公益作为商业获利的工具,免税的法宝。他们搞基金会不是出于公益的初心,认为有了基金会可以更好地和有钱的机构或者个人一起运作资金,在公益的“保护伞”下,做一些更赚钱的事情。


  21. 基金会员工:那些天天做倡导的公益组织请尽快让你们的倡导进行实施落地。公益圈里缺的是实践,倡导请做政策倡导,对着政府去倡导,老百姓要的是实惠,靠谱的落地项目。 


  22. 基金会员工:理想中与现实中公益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有太多的公益机构设计项目的时候缺乏前期深入调研,不能很好了解服务人群的需求,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为了筹款而筹款。最根本的原因是,行业缺乏一种共识。具备同理心、实践性、社会问题思考度等公益底色的公益行业从业者没有那么多。


  23. 基金会员工:机构的管理人员很重要,作为管理者必须有悲悯心、有做公益的诚意、有文化底蕴。同时,基层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公益机构的发展,人才战略是关键,我们要用对的人做正确的事。 


  24. 基金会员工:中国不缺乏慈善传统,但当下却一直没有构建起现代化的、合理的、有效的慈善(公益)生态,没有完善的生态,这个行业就不能真正活起来。


  25. 基金会离职员工:公益不是娱乐,不是作秀,不是募捐,不是商业,甚至不是荣耀。它只是唤醒人们良知的一种媒介,让你懂得施恩与感恩,懂得生活的享受,让生命充实,使内心强大。 


  26. 社区基金会工作人员:大家习惯于解决社会问题,都是政府拿钱,要不就是企业拿钱,但是要社区居民、企业、政府一起来拿钱、形成共识,一起来解决问题,用共建、共享、共治的方法、用民主的方法、平等的方法解决问题,大家一时半会儿很难做到。 


  27. 社会企业离职员工:理想中的公益就是实实在在帮助人,现实中的公益有时候像表演作秀、完成任务。 


  28. 社会企业离职员工:希望能够公益项目专款专用,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受益人群身上。希望能够规范的管理各种公益项目,让社会更信任公益机构。同时,期待公益人员的待遇能提升,让真正想做公益的人不是仅仅靠情怀而坚持做下去。


  29. 台湾社团工作人员:我认为陆配群体是两岸实现和平统一不可缺少的力量,我们在岛内发声、我们的各种公益活动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希望大陆能够给我们更多交流学习机会,给我们更多支持,让我们更多做贡献。 


  30. 党建指导员:政府要支持公益事业,让好人有好报,在树立道德榜样的同时,我们也要敢于仗义执言,让一些坏人坏事曝光,消除行业和社会的不正之风。如果真心做公益的好人没有好报,而那些坏人却得到了名利,对社会也是一种讽刺,也是让民众失望。 


  31. 义工协会工作人员: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的机构和社会上的其他法人单位是一样的,它决不能是一个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用时就凑到一起,完事就散伙,没有远景规划,没有日常运营管理,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等等。而应该是“有制度,重流程,强宣传,勤规划,常总结”的专业机构。 


  32. 法援律师:公益事业毕竟属于社会性事务,不是单独依靠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研究机构就能做好的。我们每一个人组成了这个包罗万象的社会,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社会才能好、才能进步,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33. 公益媒体人:做公益有时候会发生农夫和蛇的故事,一些受助对象的心态一旦发生转变,有时候会显露人性丑陋的一面。



08 访谈后记


基层公益人对公益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经历着各自的精彩与无奈。也许来自于基层的他们的观点,在某些公益大咖的眼中有失偏颇,不足以听信。但是,这些“无名之辈”的发声的确讲述了一些公益圈里“众所周知”又被“视而不见”的真相。同时,也能让公众看到一些已经成为自觉的公民公益人的“无名之辈”如何日拱一卒、精卫填海,参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2019年,在基层公益人访谈实录发布期间,我们针对访谈中集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召开了专项研讨会。从志愿者权益维护,到公民公共精神培育;从社会组织创始人职业道德,到公益机构如何走职业化道路……研讨会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跨界社会精英对中国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注。


这期间,我们还联络了社会工作、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公益大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关注基层公益人的发声,向有关部门提交调研报告、参政议政建议,将“无名之辈”的声音传递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希望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一些小小的进步。


这次的访谈,使我更坚定地认为:公益领域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公益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融入社会建设。我们需要优化公益事业参与阶层与人群的结构、改善公益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创新公益机构治理模式、促进行业的公平正义。


公益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除了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精英人群的参与,需要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到基层去实践,投身于培育自觉公民公益人的事业。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初心易得,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善始善终,是对每个人的考验。


在此,借用民间公益人、24条公益修法群发起人李秀萍女士的一段话来与诸位共勉:坚持做个正直的人,以正直的方式,尝试推动正确的事情,纵然代价沉重艰难又漫长,依然可以带来善果。选择与正直为伍,选择从我做起,成为一个自觉的公民公益人,积跬步、行小事,日拱一卒,精卫填海,社会建设的意义恰恰正在其中……


难忘2019年,曾经有一批基层公益人成为了勇敢的讲述者,我也有幸成为一段中国公益史的记录者。虽然,每一个传播项目都有完结,但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倡导自觉公民公益人培养的工作将持之以恒。


2020年,北京幸福家公益服务中心将与广州同道公益发展中心、比尔盖茨基金会联合发起“我的捐赠故事”传播项目,继续邀请关注公益事业的朋友讲述自己真实的公益捐赠故事。请记住:公益捐赠不仅限于财物,还包括每个自觉公民公益人为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文明所付出的时间、劳动与智慧……


2019,感谢有你,公益圈的无名之辈;


2020,无畏前行,自觉的公民公益人!


特别致谢:


感谢“社工有话说”肖彦老师的漫画支持;感谢项目联合发起方融爱传媒申志民先生;感谢社会治理、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原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时浩、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李翕然教授等,以各种方式关注支持本访谈项目。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