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是一年两会时,有哪些内容与你相关?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等关键词被提及。

 

而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凝聚各领域的热点提交议案和提案,在教育领域内,今年人大代表主要关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和建立系统的托育制度上。其中揭示了学前教育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也为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热点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看见了?又有哪些和你密切相关?幼学君来帮助你划重点。

 


 

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工作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辽宁省委会主委姜军认为,公办幼儿园地区发展不平衡,幼儿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城乡、地区间幼儿园办学条件和办园质量差异大,这些都是目前制约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主要问题。
 
姜军建议,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工作进程。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作为法定目标纳入立法内容。参照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标准,建立幼儿教师工资标准,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加强学前教育质量督导,将学前教育督导纳入各级各地区政府教育督导。将学前教育投入、公办幼儿园发展水平、学前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依法依规办园情况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内容纳入督导,进入地方政府履职考核,坚持不懈推动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姜军还建议,继续推动公办幼儿园新建扩建。各级政府资金向边远、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鼓励国有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办幼儿园,支持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
 

延伸阅读:


@人文幼学  对话丨王剑:以儿童为中心的保育工作,有望达成学前教育法的保教要求

@人文幼学  特别策划丨学前教育立法在即,幼儿园必须了解的“质量发展”重点都在这里了



 
 

加快婴幼儿照护相关立法工作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原一级巡视员黄玲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生育政策的调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但年轻人生育意愿依然没有明显上升。托育难、托育贵问题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
 
为此,黄玲建议,加快婴幼儿照护相关立法工作进程,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将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保障力度,依据需求规划扩充建设公立婴幼儿托育机构。探索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入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机构建设。强化对婴幼儿托育机构的督导和综合监管,推动行业标准落地,并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此外,黄玲还建议,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体系,完善婴幼儿照护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与行为规范,逐步推行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证“双证”上岗。支持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方向),并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纳入相关培训规划。
 
 

 

尽快解决

公办幼儿园教师严重缺编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表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基础弱、欠账多,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核编补充难、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她建议,中编办、财政部和教育部等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快联合制定和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从制度层面保障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突破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为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延伸阅读:


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高,超过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但师资紧缺的矛盾仍非常突出。2019年全国在园幼儿4713.88万人,幼儿园教职工491.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76.31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幼儿比1∶17.06;教职工与幼儿比平均1∶9.6,教保人员缺口较大,县镇农村幼儿园尤甚。师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通过调研发现,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长期补充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层面一直未能出台幼儿园教保人员编制标准,同时缺乏相应强有力的督导监管。没有国家层面人员的编制标准,幼儿园教职工补充无法可依。由于大量缺编,高素质师资进不来,2010年以来补充的入不了编;大量聘用临时人员,专业培训不足,教育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隐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能兑现,职称、工资、津贴难以落实,降低了幼儿园教职工的职业吸引力。师资不足也直接影响国家学前教育的投入产出效果。 






 

边疆民族地区

学前教育发展应因地制宜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海霞调研发现,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积极探索实施保教提质升级,引进内地或国外成熟教育机构的模式。但是引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及教学方法,对幼儿园园所场地、游戏材料及教师队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达不到,难免“水土不服”。

 

 海霞建议



一是持续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做好“走出去”,加大培训力度,支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利用节假日或假期,赴内地优秀园所进行集中培训、教学观摩、讲座论坛等。做好“引进来”。充分推动内地优秀园所与边疆民族地区园所开展结对帮扶方式,以智慧课堂、远程教育、远程教研为手段,让更多数量、更多岗位的幼儿教师有机会接受系统、规范、持续的培训,让教师在岗位上学习、岗位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全方位教学能力。

 

二是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专业教研能力。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探索适合当地园所的教学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实施。通过地方市、县、区内各园所开展观摩交流、教学评比、创新案例竞赛等方式,引导、鼓励教师挖掘与当地自然大环境、园所小场地情况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避免“一刀切”、一买了之,引进成体系、但实施条件不成熟的教学模式和产品,而应强调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研教学的能力。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表示,“生”“养”“育”是“三孩政策”的三大难点,目前,子女教育问题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尤其是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深深困扰我国有适龄学生的家庭,使得大多数家庭对于“三孩”望而却步。
 
葛均波在建议中分析认为,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家庭资金耗费大、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办学质量差、师资短缺的问题。
 
葛均波表示,义务教育的性质将极大限度地改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将助力我国家庭降低教育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较大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家长的顾虑和担忧,促进其“二胎”“三胎”意愿。
 

延伸阅读:


2019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73.1%。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不足,全国还有4000个左右的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个别地区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还在50%以下。截至2020年,我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拥有专科学历的占57.73%,拥有本科学历的占27.72%,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为0.30%。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达519.82万人。根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比例需达到1:5至1:7标准,2020年我国幼儿园在园人数达4818万人,按1:7标准配备师资,至少需教职工688万人,因此依然存在近两百万的师资缺口。



 

 

进一步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认为,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政策体系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家庭对于安全、有质量的托育服务的强烈需求,造成托幼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托育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监管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在照护、人员资质、课程质量、收费等方面的规范与监管还需进一步完善。
 
为此,柳茹建议,进一步树立儿童为本的理念,发展公平优质的托育服务。

建立健全系统、全面、衔接配套的托育服务体系,深化托幼服务管理改革,大力发展普惠型托育服务;

建构灵活多元的服务供给体系,以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积极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打造新型“互联网+托育”的服务模式;

针对托育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评估制度、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对机构的场地、人员、课程、收费、监管等方面做出严格的规定和明确的标准;

建立健全长期、动态的质量监管与监测机制,并设立相关部门负责督导与评估,营造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托育服务环境,支持托育服务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发掘社会幼教资源,

停止盲目扩建豪华公办幼儿园


全国政协港澳委员王明洋充分发掘一切现有幼儿教育资源,停止盲目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减少国家财政浪费。
 
提高公办幼儿园满园招生,降低公办园运营成本,减缓财政压力。近年来,由于疫情导致国际经济形势趋紧,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有些地方连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没办法保障,拖欠工资时有发生,包括给普惠幼儿园的生均补贴也都拖欠不给。但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办园却投巨资建设豪华,装修奢侈,建议国家应将有限的教育经费花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科学合理规划财政投入,将现有未满园招生的公办园招满学生,杜绝盲目投资建设豪华公办园。
 
向社会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公办园,降低公办幼儿园的生均培养成本支出,促进公办幼儿园学位发展。为使政府投入幼儿教育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能,解决政府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建议政府可釆取免租金、奖补政策、向私立幼儿园购买学位、或者委托服务管理公办幼儿园等方式,来达到扩大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这样,政府在幼教方面的支出,比政府自己办公办园可节省30%至65%的开支,即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又达到扩大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目的。

延伸阅读: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公办幼儿园达到50%以上已超额完成,“入园难、入园贵”已有效缓解。

2021年7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地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但多地政府仍我行我素耗巨资兴建超豪华公办幼儿园。在国际经济趋势下行大环境下,在国家新生人口大幅下滑情况下,在公办园都面临招生不足状况下,有的公办园招生只占学额60%不到。 “入园难,入园贵”主要体现在入当地知名的公办幼儿园,能够入读豪华公办园的大部分是权贵或有关系门路阶层的子女。一些知名的省级示范幼儿园,有着政府给予的优质教育资源,一般人要进去很难,学费虽低,却要托人找关系花大量的钱才能入托,以至于市面上滋生入托公办园的中介人收取高额的中介费。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助长了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不正之风,也对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浪费。



 

加大财政投入

落实托育服务专项经费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调研发现,我国约35%的婴幼儿家庭存在入托需求,但入托率仅为5.5%左右,托位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绝大多数托育机构为民办营利性质,受疫情持续影响及托育市场发育不充分等因素的制约,整体收费价格高于群众预期,运营发展艰难。
 

 施大宁建议



一是持续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做好“走出去”,加大培训力度,支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利用节假日或假期,赴内地优秀园所进行集中培训、教学观摩、讲座论坛等。做好“引进来”。充分推动内地优秀园所与边疆民族地区园所开展结对帮扶方式,以智慧课堂、远程教育、远程教研为手段,让更多数量、更多岗位的幼儿教师有机会接受系统、规范、持续的培训,让教师在岗位上学习、岗位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全方位教学能力。

 

二是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专业教研能力。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探索适合当地园所的教学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实施。通过地方市、县、区内各园所开展观摩交流、教学评比、创新案例竞赛等方式,引导、鼓励教师挖掘与当地自然大环境、园所小场地情况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避免“一刀切”、一买了之,引进成体系、但实施条件不成熟的教学模式和产品,而应强调因地制宜提升教师开展教研教学的能力。






保障特殊需要儿童

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指出,造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需要儿童的意愿及能力普遍不足;相关部门及相关社会主体(残联及教育部门,家庭、医疗及妇幼保健系统)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规律关注不足,相比康复需求对学前保育教育需求重视不足;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保障支持体系薄弱。为此,她建议:
 

 邰丽华建议




第一,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她表示,参照针对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零拒绝”政策,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教育、卫健、残联等多部门合作建立特殊需要儿童学前入园的台账登记管理系统,根据儿童的实际状况和专业的教育评估结果,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幼儿园实施的学前融合教育,适当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第二,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多部门协同,做好家庭端、妇幼保健以及医疗体系及学前教育体系专业人士的科普教育及培训,引导各方认识学前教育与康复干预的不同作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重视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引导和支持家庭在适龄阶段帮助孩子入园接受教育;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幼小衔接需求,为学前融合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衔接过渡提供支持。

第三,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教育、残联、财政等部门应当提供具体措施保障特殊儿童就近接受免费学前教育,并为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公用生均经费及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所需的其他经费。

第四,教育部门主导建设能够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培养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 培训在职学前教育工作者,使其掌握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幼儿园配备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资源教师或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筛选和支持优秀的幼儿园或专业机构承担区域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功能,为本地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培训及巡回辅导。



延伸阅读:


在我国,儿童多样化状况越发凸显。特殊需要儿童(各类残疾儿童以及许多未明确归入现有残疾类别的障碍儿童,如多动症、注意力障碍、社交障碍、其他先天发展障碍)数量在不断增加。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开数据(《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总计)》),2020-2021学年初全国在园残疾幼儿共计36832人 ,当年入园残疾儿童13361人,在园及入园残疾幼儿占同口径所有儿童总数量的比例很低,需要进一步关注。

 

@人文幼学  深度观察丨六一纪念日,哀悼那些至今无法正常生活深陷困境的儿童



文字/陈秋旭

设计/林惠卿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评估指南》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真实的观察与记录?


女神节拒绝emo:没事儿,过完今天就好了


陈鹤琴诞辰130周年丨凡别人不愿干不敢干不屑干,我都去干


不花钱就想搞出富有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环境?这个事情可以有!


陈鹤琴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一起重温“活教育”的真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