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儿是这样阅读图画书的:幼儿阅读理解的特点(六)

倩萼 孙莉莉的絮絮叨叨 2021-05-26

连/载/专栏第19期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


当我们让幼儿讲述或者复述一个最近听过或看过的故事,幼儿往往会侧重故事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和主题,而缺乏或者忽略次要情节或者细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现代的一些心理学家根据图式理论提出了故事图式的概念:


Mandler(1984)认为:故事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加工机制,它是由反映故事内部结构的期待构成的;


Rumelhart(1975)和Thorndyke(1977)认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层次结构,一个故事一般都由背景、主题、情节和结果组成,再细分下去,背景还包括人物、一个或多个地点和时间,主题则包括一个或多个事件或目标;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对故事语言的理解主要涉及两种加工过程,一是材料加工过程,二是概念加工过程。材料加工过程是指通过语言本身的信息来理解语言,即利用语音、语义和句法来理解语言。概念加工过程则是指根据主题和先前经验生成假设,预测说者将要说什么。”对于幼儿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大多专注于幼儿对于故事情节、结构等的加工过程。

 


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呢?有研究者指出:


  • 儿童大约从1岁半开始便有听故事的兴趣;


  • 到2岁以后,听大人讲故事也越来越感兴趣,对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往往要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往往缺乏自信,总在听故事时向大人发问:“他是好人吗?”或“他是坏蛋吗?”;


  •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对故事产生兴趣并能够理解,即孩子可以理解语句和语句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把这种关联、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从而把握故事中的主要信息。例如故事主要角色是谁?他遇到什么事情,最后怎样处理的?


这说明儿童在听故事时,其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反映出儿童的故事认知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阿·斯廷顿(A.Stington)的研究发现:3—5岁儿童讲故事就已经能够理解两种场景之间的区别,懂得了什么是真的和什么是某人以为是真的之间的区别。说明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对故事情节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重复。


上述研究说明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事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儿童在故事理解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故事图式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故事图式就像树形结构一样,其主干图式上往往衍生出许多分枝—子图式,而子图式又衍生出更多的细小子图式。每当一个图式启用得越多,对故事的理解就越好。故事结构图式在儿童理解故事和记忆故事中产生重要影响。


格雷泽(GraeSSer, 1980)和根斯巴彻(Gernsbaeher, 1990)以及其它一些研究者指出:年幼的阅读者通常缺乏理解文章所需的适当图式。


例如,惠利(Whaley, 1981)发现,与六年级的儿童相比,三年级的儿童显得更无法预期故事接下来将会怎样展开。其可能的原因是:年幼者不像年长者那样能意识到故事结构规则。因此,学习阅读还涉及学习运用细节来填充故事结构中的一般性知识(例如,开头、动作和结尾)。


从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年幼儿童还没有形成较好的故事图式,还不能很好的运用己有经验,对故事结构的把握还不是很好,所以就导致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水平比较低。



有研究者对国内外关于儿童故事图式的研究做了综述,并得出以下结论:


(1)故事图式影响所呈现故事的注意与理解。头脑中的故事图式控制着我们分配给刺激材料中各成分的注意量,会将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信息上。对故事的主要角色和主要事件的记忆更为清楚,而对细节和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可以根据故事图式提供的某种线索或情境进行推理。


(2)故事图式是按照故事的结构顺序来进行存贮的,一般故事都要有开始部分,情节的发展部分和结尾部分,并按照层级组织起来的。


(3)故事图式受到年龄和背景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年龄越小的儿童由于故事经验的缺乏,表现为对故事结构、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故事语言等知识的不足,从而就会导致儿童对故事理解水平的低下,对故事预测和推理的困难。


了解这些研究结论和思考其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幼儿阅读理解的特点,以及成人可以为幼儿阅读做些什么。




小霞老师的教学笔记7 

孩子们在阅读《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一书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参与性,这或许跟他们能够找到故事的发展规律,并且主动参与预测有关。



故事讲的是:巨人买了一身新衣服,却因为遇到了很多需要帮助的小动物,善良的巨人不能袖手旁观,就把自己的新衣服一件件脱下来送给他们,帮他们度过难关。当我读到“乔治走过一栋被烧毁的房子”时,超超突然接口道:“这下又要脱什么了呢?”超超已经意识到巨人每次遇到有困难的朋友,都会出手相助,而他用来帮助别人的,在这个故事中,就是他新买的那些衣物。


如果幼儿记住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还包括那些故事的结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幼儿阅读故事之后,把故事结构拿出来和幼儿进行讨论,以便他们对这个框架有更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帮助他们进行预测和验证呢?


如果幼儿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假设和验证预测的过程,那么,关于故事结构的图式越丰富,就越能让他们成功地预测和理解。


幼儿用已有的故事图式来帮助自己理解故事的例子很多,在小霞老师记录的中班幼儿阅读《月亮的味道》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小霞老师的教学笔记8


注:《月亮的味道》讲的是:小老鼠想要尝尝月亮的味道,但是自己够不到,于是大象、狮子、长颈鹿、狐狸……都来帮忙,最后,小老鼠终于够到了月亮,还把月亮分给大家尝。)


由于我们班的孩子在这之前阅读过《拔萝卜》、《我的兔子朋友》等几本写作手法相似的绘本,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大多数幼儿都能预测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更小一些的动物过来帮忙。


但是,也正是因为孩子们已经具有了相关经验,虽然阅读的过程很流畅,但阅读后,几乎没有幼儿再要求我朗读这本书。


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因为同样的题材反复出现,他们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另外就是这种预测方式他们已经掌握。


我想,这几本书,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一个系列来考虑使用:


在小班和孩子们阅读《我的兔子朋友》、《拔萝卜》,用表演等手段帮助幼儿充分体验这种叠加的结构,然后在中班上学期再来欣赏《月亮的味道》时,重点就在于帮助幼儿明确地掌握这种结构了。而且,我可以把中班的教学重点放在仿编和续编上。



心理学家Bartlett认为:我们的长时记忆库中存储了大量的模型或图式,回忆很大程度上是用这些模型或图式进行推理的过程。


研究表明,故事图式按照故事结构存贮了大量的信息之后,如果所呈现的内容违背了己形成的结构图式,儿童往往就会表现出难以接受或者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进行歪曲的现象。


小霞老师的教学笔记5《乖乖睡,好不好》的案例,为我们理解这个观点提供了帮助。


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问题:


  • 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阅读主题和内容,才能符合孩子已有的故事图式,帮助他们更好的地理解故事?


  • 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具有颠覆力量的内容,扩展幼儿的故事图式,帮助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 以及,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经验,建构更加丰富的故事图式,慢慢成为一个阅读经验丰富的小读者呢?


下期预告

阅读教学的4点启示

ps:每周二更新,敬请关注。



往期回顾

(点击文字链接,即可查看)


【连载专栏第1期】关于早期阅读,我们该了解什么?

【连载专栏第2期】早期阅读的误读

【连载专栏第3期】不同领域研究者眼中的早期阅读

【连载专栏第4期】什么是学龄前儿童“自主阅读”?

【连载专栏第5期】 反思的策略预备能力

【连载专栏第6期】预测的策略预备技能

【连载专栏第7期】提问的策略预备技能

【连载专栏第8期】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

【连载专栏第9期】儿童文学对“早期阅读”的诠释

【连载专栏第10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早期阅读的理解和阐释(上)

【连载专栏第11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早期阅读的理解和阐释(下)

【连载专栏第12期】阅读推广人对早期阅读的诠释

【连载专栏第13期】幼儿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连载专栏第14期】幼儿是如何学习阅读和书写的?

【连载专栏第15期】阅读发展与口语发展的关系

【连载专栏第16期】图画书阅读的一般发展

【连载专栏第17期】幼儿图画书阅读的要素

【连载专栏第18期】晓霞老师的教学笔记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